MBD vs. 傳統2D圖紙:轉型的關鍵起點
- support02097
- 8月5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8月11日
MBD與傳統2D圖紙在製造業中的比較
隨著製造業邁向數位化與智慧化,傳統的2D圖紙已難以滿足當代高效率、高精度的產品開發需求。許多企業雖已導入3D設計工具,卻仍習慣以2D圖紙作為主要溝通與製造依據,導致設計資料與製程資訊分離,無法真正實現流程整合與數據自動化。
此時,正確認識MBD(Model-Based Definition)與傳統2D圖紙的根本差異,成為企業推動數位轉型的關鍵第一步。透過下方的比較,我們可以更清楚理解兩者在資訊整合、資料一致性與製造效率上的本質差異,也將更能看見MBD在企業未來營運模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。


比較面向 | 傳統2D圖紙 | 基於模型定義(MBD) |
定義與形式 | 由多張2D視圖(正視圖、側視圖、剖視圖等)組成,包含文字註解,描述尺寸、公差、材料和製造要求。 | 使用單一3D數位模型,整合幾何形狀、尺寸、公差、材料規格及產品製造資訊(PMI)。 |
資訊整合度 | 資訊分散在多張圖紙和視圖中,需人工整合,易導致誤解或遺漏。 | 所有資訊嵌入單一3D模型,提供統一資料來源,減少誤解風險。 |
更新與修改 | 設計變更需手動修改每張圖紙,耗時且易出現版本控制錯誤。 | 變更直接在3D模型上進行,自動同步至所有流程,縮短工程變更管理(ECM)時間。 |
數位化整合 | 難以直接與數位製造系統(如CNC、CAM)整合,需人工轉換指令,增加錯誤風險。 | 模型包含語義化PMI,可直接與CAD/CAM系統整合,支援自動化生成CNC程式或檢驗報告。 |
可視化與協作 | 需專業知識解讀複雜視圖和註解,難以提供直觀3D視覺化,限制非專業人員使用。 | 提供直觀3D可視化,輕量化檔案(如JT格式)便於車間人員存取,促進跨部門協作。 |
標準化與相容性 | 遵循ISO、ASME等國際標準,全球通用,無需新技術即可使用。 | 需相容CAD系統和中性格式(如STEP AP242),但目前格式傳輸加工變更能力有限。 |
透過前面的比較,我們已初步掌握MBD與傳統2D圖紙在資訊表達、資料整合與流程效率上的核心差異。然而,實際導入過程中,仍需更全面地評估兩者在實務應用上的優勢與限制。接下來,我們將進一步分析MBD與2D圖紙在不同面向下的優缺點,協助企業在轉型決策時,能根據自身需求與現況,做出最合適的導入規劃。
傳統2D圖紙 | 基於模型定義(MBD) | |
優點 |
|
|
缺點 |
|
|
結語
傳統2D圖紙因其標準化格式、操作門檻低等特性,至今仍在某些製造場域中具備實用優勢,特別是在習慣既有流程、工具尚未更新的企業中,仍扮演重要角色。然而,隨著產業逐步邁向數位化與智慧製造,MBD以其整合3D模型與產品製造資訊(PMI)的特性,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數位串聯、流程自動化與跨部門協作潛力。
然而,導入MBD並非一蹴可幾,仍需面對如系統整合、資料治理與人員培訓等多方面的挑戰。因此,製造業從業人員與決策者應及早認識並評估MBD的發展潛力與實施條件,為企業的數位轉型鋪路。唯有主動迎接變革,才能在快速變動的產業環境中掌握先機,真正邁向智慧製造的新時代。
參考資料:Goher, K., Shehab, E., & Al-Ashaab, A. (2021). Model-Based Definition and Enterprise: State-of-the-art and future trends.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, Part B: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, 235(14), 2288-2299.
Comentarios